消息传出,欧洲工业界为之震动。
这意味着,那个神秘的东方富豪SU,不仅掌控着庞大的贸易和运输网络,如今更是将触角伸向了德国工业的明珠之一。
收购迈巴赫,对苏宁而言,不仅仅是一笔商业投资。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他将以更加“清白”、更具技术含量的形象,深度融入欧洲的工业核心圈层。
他将从军火交易的阴影中走出,以汽车工业巨子的新身份,矗立在世人面前。
这步棋,既规避了远东的政治风险,又为他未来的商业帝国,奠定了一块厚重而光鲜的基石。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苏宁,总能精准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完成一次又一次华丽的转身。
收购迈巴赫的协议墨迹未干,苏宁便已开始着手他宏大的复兴计划。
他的目标并非简单地维持这个品牌的苟延残喘,而是要让它如同神话中的凤凰,从战争的灰烬中重生,并且飞得比以前更高、更耀眼。
而这一切的核心,便是在西德斯图加特,打造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迈巴赫生产基地。
苏宁没有选择将生产基地外迁至劳动力更廉价的地方,而是坚定地留在了斯图加特。
这里不仅是迈巴赫的历史根源所在,更聚集了德国最顶尖的汽车工程师、设计师和熟练技术工人。
他深知,迈巴赫的灵魂在于其“德国制造”的工艺精髓。
在斯图加特郊外,一片曾经在轰炸中化为废墟,如今已被清理出来的广阔土地上,举行了盛大的新工厂奠基仪式。
西德政府的经济部长、巴登-符腾堡州的州长、斯图加特的市长,以及德国工业界的众多头面人物均应邀出席。
这不仅仅是一场商业活动,更被视作西德经济复苏和重新融入世界高端制造业的象征。
苏宁在奠基仪式上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演讲:“今天,我们不仅仅是在为一座工厂奠基,更是在为一种精神,一份传承奠定新的基石。迈巴赫代表着无与伦比的工艺、永不妥协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执着。苏氏集团将倾注资源,
与德国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一起,在这里,让双‘M’标志再次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他的话语通过媒体传遍欧洲,宣告着迈巴赫的正式回归,也展示了苏氏集团扎根实体工业的决心。
新的迈巴赫生产基地由苏氏集团旗下的建筑部门与德国顶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
它摒弃了传统工厂的阴暗与嘈杂,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理念。
宽阔明亮的联合厂房,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和高侧窗,确保自然光线充足,工作环境舒适。
生产流水线借鉴了部分美国汽车工业的高效流水线理念,但又根据迈巴赫小批量、高品质的生产特点进行了优化,强调灵活性而非纯粹的规模。
恒温恒湿的无尘车间用于发动机精加工,精密零部件组装和最终检测,确保每一台出厂的迈巴赫都达到艺术品般的标准。
建立独立的研发与设计中心,而且是一栋充满现代感的玻璃幕墙建筑,配备了最先进的风洞、检测设备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苏宁承诺这里将拥有“不受预算限制”的研发资金。
工地上,塔吊林立,德国工程师与苏氏集团派驻的国际项目管理团队紧密合作,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大量的德国工人重新获得了工作岗位,并且薪酬待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为苏氏集团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另外,苏宁深知,复兴迈巴赫,最关键的是人才。
他亲自出面,挽留了迈巴赫家族时代的大部分核心工程师和老工匠,给予他们极高的礼遇和决策权,尊重他们的专业判断。
同时,他又从戴姆勒-奔驰、宝马甚至英国劳斯莱斯等公司,高薪挖来了正值当打之年的顶尖设计师和年轻有为的工程师。
在新落成的设计中心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白发苍苍的老工匠,用他们布满老茧,却能感知毫米级误差的手,抚摸着新设计的油泥模型,与穿着时髦、思维活跃的年轻设计师激烈讨论着线条与结构的平衡。
传统经验与创新思维在这里碰撞、融合。
苏宁给予设计团队的指令只有一条:“我们要创造这个世界最畅销的豪华轿车。”
1951年,当崭新的迈巴赫生产基地主体建筑终于完工,第一批精密设备开始安装调试时,一股新的活力已然在这片土地上涌动。
穿着整洁工服的德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穿梭在明亮的生产线旁,研发中心里灯火通明,设计师们为了一个细节争辩到深夜。
斯图加特的市民们惊讶地发现,那座曾经象征着战争伤痛的废墟,如今已然崛起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殿堂。
它不仅带来了就业和繁荣,更重新点燃了德国汽车工业的骄傲。
远在瑞士的苏宁,通过电报和照片看着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知道他的投资正在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