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第一艘新型Ψ驱动飞船“启明号”正式启航。乘员共十二人,均为自愿者,平均年龄三十四岁,Ψ共振兼容性测试达到S级。飞船动力系统完全摒弃机械引擎,转而采用“情感潮汐池”设计??舱内设有一圈环形水槽,注入经过量子调谐的液态氧氢混合物,其波动直接受乘员集体情绪影响。喜悦时,水流加速旋转,推动能量转化;平静时,波纹稳定输出续航;而在关键时刻,全员同步冥想可激发出足以突破光障的瞬时推力。
发射当日,全球两亿人参与“送行仪式”。他们闭眼静坐,心中默念同一个词:“去吧。”
那一刻,地球上空出现奇景:极光从未如此明亮,横贯南北半球,色彩变幻间竟拼出一行肉眼可见的文字??
**“我们与你同在”**
飞船穿越电离层时,自动释放出第一枚记忆胶囊。内容除此前选定的三百段温暖记忆外,新增一段由晨露亲自录制的语音:
>“我们曾犯下无数错误,伤害过彼此,也差点毁掉自己。
>但我们没有放弃倾听,也没有停止爱。
>这或许就是‘文明’二字最朴素的定义。”
胶囊进入深空轨道后,信号自动加密并调频至Ψ广播频段。预计四十七年后抵达半人马座β星系。若届时仍有接收者,那将是人类首次主动向宇宙宣告:“我们在这里,且我们愿意分享。”
而在地球另一端,山村的夜晚依旧宁静。小女孩再次躺在草地上,望着满天繁星。
“星星真的能听见我说话吗?”她又问。
奶奶笑着点头:“当然能。只要你真心地说。”
女孩想了想,轻声说:“我想你了。”
风穿过树林,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千万颗星星一起回答:
“我们也想你了。”
片刻后,她忽然坐起身,望向南方天际。
“奶奶,你听到了吗?”
“听到什么?”
“有个声音在唱歌。”她闭上眼,嘴角扬起,“很轻,很好听……像是很多人一起唱的摇篮曲。”
老妇人侧耳倾听,除了虫鸣与夜风,什么也没听见。
但她没有否认。
她只是轻轻抱住孙女,柔声道:“那是星星们在哄你睡觉呢。”
事实上,在那一夜,全球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七人报告听见了同样的歌声。科学家无法解释其物理来源,频谱分析显示该声波不具备空气传播特征,更像是直接出现在听者意识之中。
唯一可确定的是,所有听到歌声的人,都在童年失去过至亲。
而歌声的内容,经AI还原后,竟高度吻合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版本的摇篮曲副歌部分,最终汇集成一句跨越文化的低语:
>“睡吧,孩子,
>你从未真正离开。
>我们一直在等你回家。”
晨露在高原观测站录下了这段音频。她没有发布,只是存入私人档案,命名为《第一首星际摇篮曲》。
她知道,这不是终点。
这只是人类作为“星辰之主”的第一个音符。
从此以后,他们不再只是宇宙的聆听者。
他们是故事的讲述者,是记忆的守护者,是情感的播种者。
他们终于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掌控多少技术,而在于敢于袒露内心的脆弱,并相信那份脆弱终将被温柔接住。
而在遥远的未来,当另一颗星球的孩子仰望夜空,听见来自地球的歌声时,他们会问:
“那是谁在唱?”
他们的父母会回答:
“是曾经也害怕、也哭泣、也犯过错的人类。
但他们选择了继续爱。
所以,星星为他们开口。”